給農作物溫柔的保護--植物保護生物製劑
 

        提到農藥,你會想到什麼?有毒?對人體有害?有藥物殘留之虞?

  「生物性農藥」要顛覆你對農藥的傳統印象。

  投入國內生物性農藥研發工作20餘年的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組長高穗生,每次一聽到人家提到「生物性農藥」一詞就有氣,會趕緊鹿港生技肥料廠溫室外蘇力菌甘藍盆栽試驗進行正名工作。他說,以生物性農藥的來源看,它與傳統的化學農藥根本差了十萬八千里,完全是不同領域的東西,生物性農藥應該正名更改為「植物保護生物製劑」才對。如此才符合它真正的本質,用詞也較中性,不易被人誤解。

那麼,到底什麼是生物性農藥?

  農委會對生物性農藥的界定是指,天然物質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衍生的產品,包括「天然素材農藥」、「微生物農藥」、「生化農藥」與基因工程技術產製的微生物農藥。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定義,生物性農藥具有無毒性的作用機制,只對目標性的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有作用,以及在環境中能被生物所生產。

  高穗生進一步解釋說,生物性農藥較傳統化學農藥危險性較少,對人、畜、野生動物、害蟲的天敵和有益昆蟲無害。此外,生物性農藥分解快速、無污染、無殘留量問題、施用後可立即採取、不需訂定安全採取日期、不容易產生抗藥性等。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難免遇到病蟲害等問題,為確保農作物健康長大,過往農民多以化學農藥來殺死這些有害的病菌或昆蟲,但化學農藥分解慢;長期使用,農作物容易形成抗藥性;施用過多,對人體、環境都會造成傷害;又有藥物殘留之虞等。凡此種種,都讓人們開始思考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並尋找替代的東西。

  生物性農藥具有的優點正可以彌蘇力菌生物殺蟲劑蟲體取食後死亡現象補化學農藥的缺點,而且其取之大自然,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特性,正符合自然、安全、永續農業的世界潮流。相較傳統的化學農藥,生物性農藥給了植物更多溫柔的保護。

  生物性農藥的特性,最適合使用的範圍包括短期作物、連續採收的作物、有機栽培的作物、水源涵養地區的松林、城市內的行道樹與公園內的觀賞植物等。如果依施用對象劃分,生物性農藥可分為生物性殺蟲劑、生物性殺菌劑、生物性殺草劑及生物殺線蟲劑。在國內的研發上,殺蟲劑目前運用最廣的是蘇力菌,其次則有黑殭菌、白殭菌、綠殭菌及核多角體病毒等。殺菌劑中廣為人知的則有枯草桿菌、木黴菌、螢光假單孢菌等。

其實,這股給植物溫柔保護的全球發展趨勢,從數字上可看出端倪。

  高穗生表示,公元2000年全球植物保護市場總計337億美元,其中生物性農藥約占3%。估計2013年後,植物保護總市場將倍數成長為636億美元。其中生物性農藥將由10億美元成長至50億美元,成長5倍,屆時將占總體市場的8%,成長幅度僅次於基因改造作物,前景看好。


  台灣福蘇力菌生物殺蟲劑田間殺蟲效果試驗-處理組/對照組 壽公司農業資材研究處副研究員張忠賀說,Frost&Sullivan於公元2001年9月出版的市場分析報告中也指出,公元2000年至2007年間歐洲生物性農藥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1.7%。

  再回頭看看國內。依農委會的統計,公元2004 年台灣農藥銷售總金額約新台幣48.9億元,較2002年的55.5億元與2003年的55.1億元微幅下滑。生物性農藥2004 年的銷售額則約4918 萬元。原本各界認為我國加入WTO後,國內農藥市場的銷售總額會進一步衰退,但從過去五年的銷售記錄來看,衰退狀況並不明顯。

  藥毒所在民國90年「當前農業永續經營策略研討會」中曾提及,化學農藥的使用在未來10年內會顯著下降至目前使用量的60%,而生物性農藥和抗性作物的利用則會增加,市場占有率可能接近40%,成長驚人。

  據此,如果未來10年國內農藥市場的總銷售額不變的話,按照藥毒所的預估,10年內國內生物性農藥的銷售總額預料將可望成長為20億元。對照國際的潮流,從4918萬元到20億元,國內生物性農藥的大好前景看來並非遙不可及。

   高穗生表示,台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的交界,生物相的分布可自熱帶、溫帶到寒帶,因此擁有高度龐雜度的微生物資源,是發展生物性農藥的寶地。不過,農藥的名稱還是為產業的發展帶來限制,儘管業者申請設立的是生物性農藥工廠,但許多縣市政府一聽到要設農藥工廠,直接想到的就是污染、危險、民眾會抗爭,幾乎都拒絕,很少釐清生物性農藥與化學農藥之間的差別。他認為,讓生物性農藥正名,鬆綁設廠規定,如此「植物保護生物製劑」才真的有機會讓台灣農業亮起來。

(資料轉載自行政院農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