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土地自然的養分--微生物肥料
 

         同樣是肥料,生物性肥料和傳統的化學肥料有何不同?打個比喻來說吧!生物性肥料就像自己熬煮的紅豆湯一樣,講究的是自然原味;而化學肥料則像紅豆湯罐頭,雖然也吃得到紅豆的美味,但畢竟是人工加工品,不夠天然。如果有些罐頭又添加了太多或不當的人工添加劑,長久累積後,對人體來說終究是一種負擔,甚至可能造成傷害。生物性肥料--使用內生菌根菌栽種洋香瓜大小均勻

  肥料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養分來源,就好像我們食用紅豆湯,能獲取一定的營養一樣。你要給農作物多一點天然的營養,還是人工合成的呢?特別是全球農業正走向自然、安全、有機訴求的世界趨勢下,生物性肥料的研發和運用正當紅呢!

  國內農民過去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的結果,造成土壤的嚴重酸化和生態的破壞。隨著綠色革命意識的覺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創造永續農業,成為全球共同追尋的目標,國內當然也未自外於這股風潮。

  事實上,根據農委會「2004農業生物科技廠商與產業產值的調查研究」,公元2004年我國農業生技產業發展的總產值估計為208億元。而在農業生技八大領域中,生物性肥料的產值已由2003年的3855萬新台幣,遽增為2004年的4億 650萬元,成長10.5倍,相當驚人,遠遠超越其他農業生技領域的成長幅度,領先群倫,生產的廠商也已達到15家。儘管生物性肥料占農業生技的總產值仍不高,但其高倍數的成長幅度,正反映了民眾對安全、自然農業的認可與殷切需求,業者則是因應這些需求,投入更多的生產。

 

究竟生物性肥料的來源為何呢?

  
生物性肥料又稱微生物肥料,是指含具有活性的微生物體,如細菌、真菌、藻類等微生物的微生體及其代謝產物的特定製劑。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楊秋忠指出,微生物肥料是經人工選拔培養後,來自土壤的活菌種或生物。

給土地自然的養分    簡單點說,生物性肥料是取自於大自然某種有益農作物生長的微生物,透過生物技術的運用,製成特定的製劑,噴灑在農作物上,利用這些微生物來增加肥料的供應、提高土壤中養份的吸收、改善土壤的性質、增加農作物抗病、耐旱和耐寒等功效。同時,生物性肥料具有無污染、無肥傷、施用量少、對生態環境具友善性等好處,而且生產的成本比化學肥料和有機質肥料更為低廉。

  不過,自然界中雖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但不是所有微生物製成的生物性肥料對農作物都是有顯著效益的。目前國內生物性肥料的研發,主要鎖定根瘤菌、溶磷菌和菌根菌等有益農作物生長的菌種,進行繁殖和量產。農委會這幾年除了透過「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委託各學術、試驗研究機構進行上述菌種的篩選、製成和應用外,也積極進行示範推廣工作,至今推廣應用的面積已達5萬6000多公頃,農民增加收益的金額達7.6億元,對農業環境、生態及國人身心健康的實質保護效益,則遠遠超過表面的增加農民收益之金額。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宣裕研究員指出,未來生物性肥料的研發趨勢將朝向多功能及複合技術的方向邁進,即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性肥料與有機質肥料的複合,或者是生物性、化學和有機質肥料三者的複合等,也就是找到三者間的最佳複合配方,以產生功能最好、效度最高,應用於作物、土壤種類及氣候條件較廣的肥料。生物性肥料--內生菌根菌之柑橘

  雖然生物性肥料的發展前景可期,但國內在生物性肥料產業的發展腳步上卻未如預期。簡宣裕認為,這與早年政府都是免費提供生物性肥料給農民使用有關,導致廠商願意投入開發的意願不高,另外農民的推廣教育及國人之綠色產業觀念也還有待加強。

  台灣福壽公司農業資材研究處副研究員張忠賀表示,國內迄今沒有規範生物性肥料的相關法規,未訂出生物性肥料的法定規格,是業者開發上躊躇不前的主因。農政單位宜儘速訂定相關法規,讓業者有所適從,好搭上全球這股發展列車。

(資料轉載自行政院農委會)